提问!
如何理解影像检查报告“未见异常”?
导语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?
很多患者拿到影像报告时都会仔细阅读,试图弄清楚自己不舒服的原因,然而有时候却会看到这样的影像结论:“未见异常”。有些朋友心中不免产生疑惑:“我没病?明明身体不舒服,怎么可能没有异常呢?是不是医师没有看出来?我该听医生的话继续观察,还是进一步再做检查?”
影像诊断,是对现有影像的客观识读过程。影像上未发现异常病变,不代表身体完全没问题,如存在不适症状,需结合临床其他相关检查,综合判断病情。因此,影像报告结论一般使用“未见异常”,而不是“正常”等术语。
接下来,我将通过几个例子帮助大家了解影像报告中“未见异常”的情况。
病例1
图1
未见异常,仅代表这种检查仪器、设备没有检查出病变。
患者女,71岁,胸部X线片(胸片)未见异常,但在做胸部CT时发现有一个磨玻璃小结节(图1)。针对这种情况,临床医生会根据结节大小给出具体的诊断建议,此案例中的病人只需每年定期随访即可。
那么,为什么没能通过胸片发现磨玻璃小结节呢?这是因为常规胸片存在骨骼、血管、支气管、肺组织的重叠,“未见异常”基本可以排除显著的肺炎改变,但由于早期的支气管炎或者小结节在胸片上不易显示,所以无法排除。
因此,年龄较大的朋友如果在做肺部结节或肿块筛查时,胸片提示未见异常,为保险起见,建议进一步进行CT检查!
病例2
图2
患者男,54岁,突发左侧肢体无力,急诊大夫当机立断让病人同时做了头部CT和MRI(磁共振检查)。CT检查未发现异常病灶,但MRI的弥散加权(DWI)和ADC序列发现左侧放射冠斑点状异常信号(图2)。
通常情况下,急性脑梗死在CT影像中无异常表现,但如果进行磁共振检查,MRI的弥散加权(DWI)序列会对急性脑梗非常敏感(图2),DWI呈明显的高信号,ADC呈低信号。
最终,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治疗。
所以说,在疾病发生的不同时期(尤其是早期),选对检查方法很重要!
病例3
图3
患者女,70岁,车祸伤,胸椎CT未见异常,可病人却感觉后背疼,因此进一步做了胸椎MRI,显示胸椎椎体有骨髓水肿(图3),提示病人胸椎可能存在隐匿性骨折。
发生外伤时,如果有细微骨折,通过X线片或CT检查可能无法看出明显骨折征象,也不能确定骨髓组织是否异常,但磁共振却可以发现骨髓水肿等早期病变。这时,临床医生会通过临床症状、其他实验室指标以及影像表现,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。
病例4
图4
患者男,58岁,发热就诊,当天CT检查未见异常,但半个月后复查,CT呈现肺内小片状病变,提示炎性改变(图4)。
有些疾病虽然有临床症状,但目前还没有在影像上表现出来,随着病情进展,后续可能会有所表现。临床医生常嘱咐病人,如果症状未见好转记得回来复查,正是这个原因。
除此之外,一些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,主要表现在化验指标的异常,而影像学上一般不会有宏观上的结构异常。这种情况,应该注重实验室指标或其他临床检查。
病例5
图5
还有一个情况可能会发生,就是医生经验不足,不小心漏诊。在病例5中,67岁男性患者腰部挫伤就诊,胸椎CT检查显示左侧肋骨骨折(图5),经验不足的医生有可能会不小心漏诊。
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,影像科医生在出具报告时一定要认真仔细,临床医生也要结合病人情况,通过会诊或进一步检查等方式,及时发现病变,尽快治疗,避免漏诊。患者也可以通过自身情况评估,通过观察或进一步就诊等方式,避免漏诊、耽误治疗。
不同的影像检查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,特别是当病变处于早期时,在影像学上不易察觉。因此,需要临床、影像和患者(和家属)共同努力,看到阴性结果时再留心一点,不掉以轻心,当然,也不用过于担心。
关注“聊城卫生健康”微信公众号
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